新闻资讯 《浪浪人生》:家是风浪里的港湾
首页 新闻资讯 电影资讯 《浪浪人生》:家是风浪里的港湾

《浪浪人生》:家是风浪里的港湾

尽管打着国庆档唯一一部喜剧真人电影的标签,但是如果真的冲着合家欢式的喜剧元素去看《浪浪人生》,观众们或许会有些失望。韩寒作为本片的制片人,《浪浪人生》的主题和他前几部电影《四海》《飞驰人生》几乎如出一辙,都是在尝试用喜剧元素深刻探讨落魄中年男性如何应对生活失意的命题。

故事的开篇从儿子狗达的视角出发。这个从小听着父亲海上救人传说长大的少年,曾经一度非常崇拜父亲,却在青春期见证了父亲拉动邻里兄弟投资加油站、加油站创业失败转业去当海员还债、当了海员没几年又莫名失联,最后留下一家老小饱受催债之苦的跌宕过程。他也因此逐渐对父亲心生埋怨,认定是父亲的不负责任害得全家人都被拖累。

于是,当父亲骤然归家,其他人都沉浸在失而复得的喜悦中时,唯有狗达仍有怨恨未消。尤其是回来的父亲并没有带来任何好消息——不仅钱一分都没有,腿还受了重伤,而且还要让狗达负责照料父亲起居,这也让他对父亲的不满愈发加深。父子俩的久别重逢就在这种隐隐的隔阂与争斗中开始了。如何重新挽回儿子的心、达成父子和解,是第一幕的核心主线。



第二幕的主视角转换到父亲黄荣发身上,这也是全片情感最浓厚的段落。黄荣发以为只是暂时受伤的双腿,后来被确诊为可能导致终身残疾,急需手术。但公司的赔偿款迟迟不发,得知黄荣发归家后债主们又追上门来,重重压力堆叠之下,钱成了要与时间赛跑的命根。

故事由此开始了转向——面对困境时,片中的所有人都拧成了一股绳。从黄家到整个小镇,每个人都在践行一种当下已难见到的朴素善良,更从中酝酿出一种带着文学质感的浪漫生活气息。阿太诚心恳求菩萨保佑,妈妈姐姐加倍干活攒出手术费撑起这个家;狗达还是穷学生,只能独辟蹊径开发代写情书业务。

最动人的还是这笔钱引伸出的一连串故事:妈妈曾埋怨黄荣发看错人,最信任的兄弟老四居然催债最勤。于是当老四再次上门时,黄荣发拿出了手术费履行承诺——既然被叫做“大哥”,就要担起大哥的责任。妈妈陈梨珍回来后,默默擦去门口画了半年的催债字样。她因丈夫黄荣发太守信而难过,却又无法真的苛责他什么,因为从一开始她爱上黄荣发,就是爱他肯义无反顾下海救自己的那份无私。如今,只不过是他又一次选择“跃入大海”。

但正如当年被救的陈梨珍最终选择了以身相许一样,拿到了钱、确认了大哥心意的兄弟也做出了同样善意的反馈,将钱送还。黄荣发没有信错人,陈梨珍也没有爱错人,亲情爱情友情人情……这里的每一种情感都那么鲜活,又那么让人感动。

随着父亲彻底病倒,第三幕又回归到了儿子视角,情感也变得更加沉重,变成家庭成员之间人生观的碰撞和传承。最老一辈的阿太相信“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对衰老没有任何恐惧;正在经历人生低谷的父亲对生活失去希望,想要自寻短见却又被家人的力量反复“打捞”起;他开不下去的加油站,妻子至今还在苦苦支撑,甚至想出增加为船加油的新路子,促使黄荣发再度生出新的盼头。

其实单拎出父子线,《浪浪人生》的刻画算是不错,但是全片涉及的情节又不止这些,中间不断夹杂着大闹渣男婚礼、港式古惑仔情怀、龙舟比赛等喜剧元素。从剧情的简述就能看出,这远远超出了一部电影应有的体量。本部剧本改编自蔡崇达的散文集《皮囊》,改写了很多剧情,没想到成片还是像散文似的“生活流”。但是作为电影来说,就显得结构略为松散,叙事混乱,过于拖沓。

相比之下更具看点的反而是演员的表演:刘雪华自不必说,阿太身上完全看不出观众熟悉的宫廷剧中“太后”的经典形象。近年来黄渤演绎过很多种父亲形象,有《学爸》里吃苦耐劳一心鸡娃的老爸形象,有《涉过愤怒的海》里为女复仇的父亲形象,也有《外太空的莫扎特》里颇具搞笑意味的离异父亲形象,但是唯有《浪浪人生》给了他新的发挥空间。

电影直到最后才揭开片名的真正含义。狗达推着父亲来到海边,等待不知会不会来的船,和他们不知会不会好起来的未来,年轻的儿子感到茫然又恐惧。但是父亲留给他的人生忠告依然是那句“不要因为害怕风浪就不出海”,过尽千帆依然要保有对生活的希望。从一开始黄荣发开加油站,为每一个过路人送上一句加油,家庭和人际温暖留下的点点滴滴,最终成为了让人安心的港湾。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玩具时代结束了”?《玩具总动员5》最新预告片中“屏幕”成了敌人
下一篇
生活纵不完美,但一碗馄饨依然能给予我们安慰

评论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