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好莱坞这套盘子里,钱跟干活不总能对上号,合同先摆在那,项目是不是能上,角色能不能保住,另说,钱到没到手,看条款,叫 pay or play,签了就站住脚,撤人撤戏不耽误结算,演员名在合同里,出勤卡不打也能结清,这个逻辑听着拐弯,圈里人人都懂。
拿德普那回举出来放桌上,《神奇动物在哪里3》人没拍成,风波来了人出组,合同没动,1600万美元照数,走也算到场。
![]()
凯奇的“超人”那摊更有代表性,《超人复活》折腾了好几年,钱砸进去三千多万,开机前刹车,主角一页纸在手,2000万进账,导演蒂姆・波顿同项目里也挂了名,500万落袋,片子没生出来,人家的账单已经对上。
![]()
贝尼西奥・德尔・托罗被定成《美国黑帮》男主,开发越拖越长,最后收尾成取消,500万拿走。
![]()
丹泽尔・华盛顿在同一个片名上走了另一条路径,2000万写进合同,项目停了钱先到,环球过了半年又把项目拎起来,他再签回来,再来2000万,半年的空档像请了假,剧组节奏一松一紧,人家收入不受影响。
![]()
片场的意外也能变成条款上的加码,《高地人》找肖恩・康纳利来客串,说定三天五十万,延期一天再加五十万,第三天摄影机故障,底片报废,现场重来,康纳利多待两天,结算成一百五十万,剧组算账紧了,早餐都被砍,用工期换成本,演员按协议走数,省在哪都不能省在合同上。
![]()
《金钱世界》这件事里先拍完,再遇到换角,凯文・史派西出了事,剧组重拍,男主马克・沃尔伯格被叫回去九天,片酬一百五十万,女主米歇尔・威廉姆斯十天算到手一千美元,她那笔没动用,做成义务,沃尔伯格把一百五十万以她的名义给了慈善机构,流程一串往下走,公众看见的是片场换人,业内记住的是补拍怎么付钱。
![]()
客串是另一条快线,时间短,级别高,价格不低,《星球大战:原力觉醒》里马克・哈米尔回归做个露面,出场一分多钟,动作简单,台词都没有,三百万美元挂账,工作日程几乎不占,收益数字够直观。
![]()
《X 战警:黑凤凰》这边,詹妮弗・劳伦斯把魔形女带进来,出场不长,角色很快退场,片酬是四百七十万,对比同片女主索菲・特纳的两百万,位置不同,价码就这么摆着。
![]()
《情人节》里茱莉亚・罗伯茨来帮一段,四天时间,六分钟成片,片酬三百万,票房分红写了百分之三,电影卖得动,合起来进账一千四百万,客串这件事就像在成熟项目里加一块招牌,存在几分钟,价值体现在后面的报表上。
![]()
这些例子放在一块看,能看出来好莱坞的赚钱方式更靠机制,合同往前顶,风险往机构那边摊,演员用条款锁住收益,制片用预算对冲不确定,拍摄时段可能出故障,开发期可能搁浅,播出前可能换角,流程不断,钱的路径清楚,规则写得细,谈判做在前面。
项目能不能顺利完成是一层,参与者能不能按约拿到报酬是另一层,产业越大,越靠这类约定来稳住情绪和时间表,观众看到的是一部部片子上线下线,台前幕后看的是合同管理和现金流,这些故事一遍遍被提起,不是为了惊讶,是给后来人一个参照,怎么谈,怎么留痕,怎么把不确定变成账本上的确定。

